赵老师您好,自从得到了您博客的地址后就一直来看,真是受益匪浅啊。您也非常热心地解答大家的问题,能有您这样的艺术家,是古筝学员们的福分。
有个很初级的问题请教您。希望没有耽误您的时间。昨天孩子不小心把码子弄倒了,而且一倒就是一片。现在我已经把码子都立起来了,不知道古筝码子的位置对音质或其它方面影响大吗?现在也用调音器自己调过,但总感觉声音变了,不好听了。
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。
学生家长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这位家长朋友你好。
你遇到的情况很多人都遇到过,可以说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。
筝码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弦的振动传导至面板,从而利用共鸣体将弦的振动转化放大成乐音。筝码的位置一般要满足如下三点。
一是保证弦的有效弦长尽可能合理。弦的长短决定了它在振动时的状态是否良好。中音部分的筝弦一般不必过多考虑,关键是看最低音和最高音的弦长是否合理。最高音有效弦长一般不要少于十六公分,也就是大概相当于成年人手的长度,再短的话高音部分就会明显振动不够,发音不够悠长和清脆。最低音的有效弦长一般在八十到九十公分左右,这里要注意,不同的古筝面板的振动频率也不尽相同,所以要考虑到某些共振问题。当发现低音区的筝弦发声非常怪异的时候,就应该去挪动一下筝码位置,一般问题就可以解决。
二是保证筝码之间存在一定间隔。筝码之间存在一定间隔有很大的实际意义。一方面古筝的微调多是靠移动筝码来解决;另一方面古筝会相对频繁地在D和G两个调式之间转换,而这种转换一般也是依靠移码来进行的。以较常用的D调为例,3、4号码之间,8、9号码之间,13、14号码之间、18、19号码之间距离应较其他筝码的间距稍大一些,一般在4公分左右。
三是保证筝码角度。筝码两脚所在直线要平行于岳山,垂直于筝弦,不能歪。事实上,很多倒码都是因为筝码角度不对造成的。
最后要强调的是,筝码位置还要考虑到筝弦张力适当的问题。这一点在幼儿和儿童学员中尤其重要。按前三点要求来进行筝码安置的话,筝弦的张力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。但幼儿的力量小,手指敏感,所以可能会对筝弦张力不适应。出现这种情况时,可以将筝码往岳山方向移,减少有效弦长,这样弦就会松一些。
另外,如果是初学者或者儿童,应该随时检查筝码状态。因为初学者基本功不够扎实,存在手法问题,这样筝码常常会出现一些微小移动,有时就会导致倒码。古筝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一旦出现倒码,大多是和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,一倒就一大片。而且这一大片筝码在筝弦压力作用下还是几乎同时倒下。这种倒码释放出来的能量很大,对乐器本身有一定的破坏。曾经有倒码把面板震裂的极端情况出现。所以,大家还是小心为好。
评论